
讓你秒懂 USB 傳輸速度 有什麼區別!USB 的名稱是不是常常讓你搞不清楚?USB 3.1 Gen 1、Gen 2,還有 USB 3.2、USB4,感覺全都差不多,但其實裡面藏了不少規則。別擔心,今天就帶你一次搞懂,讓你以後選線、選設備都不再疑惑!
USB 傳輸速度 怎麼區別呢?
一、USB 發展進化
🔹 USB 3.0 到 3.1 Gen 1:只是改名,沒升級
USB 3.0 其實很早就登場了,早在 2008 年 就推出,當時是 USB 2.0(最高 480 Mbps)的 10 倍速度,來到 5Gbps,是個相當大的進步🚀。
但後來,負責訂 USB 標準的 USB-IF(USB 開發者論壇) 決定來個「改名大作戰」,把 USB 3.0 改名成 USB 3.1 Gen 1。沒錯,它們是同一個東西,只是換個名字,完全沒技術上的差異。
🔹 USB 3.1 分成 Gen 1 和 Gen 2,唯一差別是速度⚡
不過 USB-IF 覺得這還不夠,於是把 USB 3.1 又拆成兩個版本:
- USB 3.1 Gen 1 = USB 3.0(5Gbps)
- USB 3.1 Gen 2 = 真正的升級版(10Gbps)
當初官方還打算命名為「SuperSpeed USB」和「SuperSpeed USB+」,但實際上很少人這樣稱呼,所以現在大家還是習慣直接說 5Gbps / 10Gbps,一目了然。
🔹 USB 3.2:版本越來越多,但重點還是速度
接著來到 USB 3.2 世代(2017 登場),更炸裂地又搞出四個版本:
名稱 | 傳輸速度 | 介面 |
Gen 1×1 | 5Gbps | USB-A / USB-C / microUSB |
Gen 1×2 | 10Gbps | 只有 USB-C |
Gen 2×1 | 10Gbps | USB-A / USB-C / microUSB |
Gen 2×2 | 20Gbps | 只有 USB-C |
看到這邊是不是覺得:這是什麼卡牌遊戲名字喔😵💫? 簡單說,有 “x2” 的意思就是它用雙通道資料線跑超快,但只有 USB-C 才能駕馭得住。
🔹 USB4:終於變簡單了!🔥
經過這麼多年的混亂,USB-IF 終於開竅了,直接推出 USB4,這才是真正的大進化!💡
- 速度最高 40Gbps,比 USB 3.2 Gen 2×2 快 2 倍。🚀
- 整合 Thunderbolt 3,相容更多高性能設備。
- 連接埠只有 USB-C,不用再煩惱 A、B、micro 這些不同規格。
- 一條線搞定資料傳輸、充電、影像輸出,真正的 All-in-One!
- 向下支援舊版 USB & Thunderbolt 設備,舊裝置照樣能用,不怕買了不能用。👌
二、USB 傳輸規格速覽
數據傳輸線的USB版本(如USB 2.0、3.0、3.1、3.2)主要區別在於傳輸速度、技術標準和相容性。以下是每個版本的簡要介紹:
🔹 USB 2.0 ( 適合低速設備 )
• 傳輸速度:最高480 Mbps(約60 MB/s)。
• 適合場景:連接滑鼠、鍵盤等低速週邊設備。
• 外觀:通常是黑色或白色插槽,共有四個針腳。
• 充電速率:最高500 mA。
🔹USB 3.0( USB 3.1 Gen 1 / USB 3.2 Gen 1×1 )
• 傳輸速度:最高5 Gbps(約625 MB/s),是USB 2.0的10倍。
• 適合場景:大量傳輸資料,如外接硬碟、SSD等。
• 外觀:通常是藍色插槽,共有九個針腳。
• 充電速率:最高900 mA(比 2.0 快一點)。
• 相容性:可以向下相容 USB 2.0 & 1.x,所以舊設備也能用。
🔹 USB 3.1 Gen 2( USB 3.2 Gen 2×1 )
• 傳輸速度:最高10 Gbps,是USB 3.0的兩倍。
• 適合場景:需要更快傳輸速度的應用,如高容量儲存設備。
• 相容性:同樣向下相容 USB 2.0 & 1.x,舊設備還是能用。
🔹 USB 3.2 Gen 2×2 ( 極速飆車手🚀 )
• 傳輸速度:最高20 Gbps,使用雙通道技術,適用於Type-C介面。
• 技術特色:使用 雙通道技術,但 只有 Type-C 介面才能發揮 20Gbps 的速度。
• 適合場景:需要極高傳輸速度的應用,如大型資料傳輸或高性能儲存設備。
• 相容性:仍然可以向下支援 USB 2.0 & 1.x,但如果你的裝置沒有 Type-C,這個版本的高速度就用不上。
🔹 5G、10G、20G的區別
• 5Gbps:USB 3.0(USB 3.1 Gen 1 / USB 3.2 Gen 1×1)的傳輸速度,適合一般的大容量資料傳輸。
• 10Gbps:USB 3.1 Gen 2(USB 3.2 Gen 2×1)的傳輸速度,適合需要更快傳輸速度的應用,像是高效能 SSD。。
• 20Gbps:USB 3.2 Gen 2×2的傳輸速度,使用雙通道技術,適用於需要極高傳輸速度的應用,且需要Type-C介面。
三、USB規格規格統整
以下是USB版本的傳輸速度、適合場景、外觀和充電速率的比較表格:
USB版本 | 傳輸速度 | 適合場景 | 外觀 | 充電速率 | 相容性 |
USB 2.0 | 最高480 Mbps | 滑鼠、鍵盤等低速週邊 | 黑色或白色插槽,4針 | 最高500 mA | 向下相容USB 1.x |
USB 3.0 (3.1 Gen 1 / 3.2 Gen 1×1) | 最高5 Gbps | 大量傳輸資料,如外接硬碟 | 藍色插槽,9針 | 最高900 mA | 向下相容USB 2.0和1.x |
USB 3.1 Gen 2 (3.2 Gen 2×1)* | 最高10 Gbps | 需要更快傳輸速度的應用 | 藍色插槽,9針 | 最高900 mA | 向下相容USB 2.0和1.x |
USB 3.2 Gen 2×2* | 最高20 Gbps | 需要極高傳輸速度的應用,需Type-C | Type-C介面 | 最高100 W | 向下相容USB 2.0和1.x,但需Type-C |

從 USB 2.0(480 Mbps)到 USB4(40Gbps),這進步幅度超級驚人!🎯
但最重要的是,未來就是 USB-C 的天下,所有新設備幾乎都會用 Type-C。所以趁早準備好你的 Type-C 轉接頭、線材,迎接 USB4 時代吧!💪
閱讀相關文章: 數據傳輸線 規格 看不懂💡 5W 20W 65W 100W 240W 什麼意思?
閱讀相關文章: 手機快速充電是買充電頭還是買充電線?|教您分辨快充配件規格
推薦文章
USB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
🔹 USB 3.0 to 3.1 Gen 1: Just a Name Change, No Upgrade
USB 3.0 was introduced way back in 2008, offering a 10x speed boost over USB 2.0 (which maxed out at 480 Mbps). With speeds reaching 5Gbps, it was a significant leap forward 🚀.
However, the USB-IF (USB Implementers Forum)—the organization responsible for setting USB standards—decided to play a “renaming game.” They rebranded USB 3.0 as USB 3.1 Gen 1. That’s right! Same technology, just a new name, with absolutely no technical differences.
🔹 USB 3.1 Split into Gen 1 and Gen 2: The Only Difference is Speed ⚡
As if things weren’t confusing enough, USB-IF then split USB 3.1 into two versions:
- USB 3.1 Gen 1 = USB 3.0 (5Gbps)
- USB 3.1 Gen 2 = A true upgrade (10Gbps)
Originally, the organization wanted to call them “SuperSpeed USB” and “SuperSpeed USB+”, but almost no one used those names. Instead, most people just refer to them by their speeds: 5Gbps and 10Gbps—much simpler and clearer.